青春草视频在线播放
何处是老去的第一代农民工的归宿《二》 一年过后,同乡的人发现去广东的人不但没有被拐卖,还能寄钱回家,更多的人开始跟着招工的人走。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,李木平家里的表亲也走得差不多了。在学校上到高二,李木平感觉自己考大学无望,便动了去打工的心思。到了1991年,李木平的学校里开始传唱有关深圳的歌曲。他还在报纸上看到广东的青年一个月就花费几百元,“那时候我觉得很神奇,我们连一百块都没见过,”李木平说。1991年,全国农村的人均年收入为700元,而深圳的人均收入一个月超过400元。“那时候中国内地很封闭,我们农村根本没有什么工作的岗位,连捡垃圾的工作都没有。”跟着同乡一行七人,李木平辗转到了深圳。但那时候他们落脚的坪山区地处偏远,让李木平大失所望。 除了2008、2009两年的老板同意给李木平买社保,在后来的工作中仍然没有雇主给他买过社保。但那时,比起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保障,李木平更计较的是到手的工资高低。“我二三十岁的时候,退休养老感觉还是很遥远的事情,”李木平说:“那时候我也没想过在深圳一待就这么久。以前深圳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赚钱的地方,赚够了钱就回家了。”这也是大多数到深圳打拼的农民工最初的想法。很多人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在此长住,他们认为哪里有工作就到哪里去。“当时政策也不明确。很多工人都担心钱放进了社保,以后又到别的地方,钱拿不回来,”李木平说。由于当时社保地区之间转移困难,农民工参保的热情不高,甚至有些农民工一旦换工作,就会去退保。